2025读书笔记——认知觉醒

Poster image

分享主题

认知觉醒

核心观点:

  • 认知影响选择,选择改变命运
  • 认知可以通过训练提升

围绕核心观点讨论一个主要问题:

  • 如何通过训练提升认知?

分享原因:

书中围绕认知这个主题展开讨论了很多概念,并给出了如“复利曲线”、“舒适区边缘”、“成长权重”等思考模型,可以为我们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提供参考
且书中也分享了一些实践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己的认知
希望通过分享,可以给到大家一些启发,使大家对“提升认知”这个事情有更具体的认识

核心概念概述

书中的主要观点是认知是可以通过训练提升的,书中将认知拆分出了大脑结构、焦虑、潜意识、元认知等多个子概念,并围绕每个子概念展开讨论

通过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型可以帮我们正确认识提升认知过程中遇到的阻力

书中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认知模型

  • 复利曲线,成长是复利曲线,前期增长缓慢,但在拐点后会飞速增长
  • 舒适区边缘,舒适区边缘是成长的最佳区域,既不会太难打击自信心,也不会因为太容易而失去挑战性
  • 成长权重,学习一定要经过思考和实践的沉淀才能有效的内化,如果不重视内层的改变量,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
  • 平台期,处于平台期时,可能付出大量的努力也毫无进步,甚至可能会退步,这是正常规律,要注意调节情绪,不被平台期打击积极性

书中还讨论了几个重要的概念

  • 模糊,模糊是人生困扰之源,学习的目的是消除模糊
  • 感性,潜意识的反应速度是极快的,而理性思考处理信息的速度极慢,这导致了“认知错位”,要善用潜意识
  • 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自身思考过程的思考,通过冥想训练元认知
  • 专注力,专注力就是行动和思维的匹配度
  •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的地努力,而是要持续在拉伸区学习
  • 行动力,行动力是认知的具象化,通过增强回路可以让我们拥有强大的行动力

// --------------- 🚧分割线 --------------- //

TODO:

  • 以更结构化,表达流畅的方式重新组织内容,
  • 根据章节摘要制作简单的 PPT 便于分享(试一下 AI PPT效果)
  • 分享,迭代

关键问题

如何改变自身提升认知?

拆分为两部分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是认识人类的客观条件,第二部分是从主观能动性出发讨论如何改变

第一部分讨论大脑的思考结构、潜意识、元认知

第二部分讨论专注力训练、高效学习、拆解行动力、情绪力、方法分享

章节摘要及思考

第一章 大脑

第一节 大脑的结构

观点:

将人脑简单的划分为了三个层面力量由强到弱(按照在生物进化中出现的顺序)分别是,本能脑 > 情绪脑 > 理智脑,高级程度相反

本能脑主管本能,情绪脑主管情绪,理智脑主管认知。

思考:

主要是讲了大脑的结构及运行机制,人类本身对大脑的认识并不全面作者也不是脑科学相关方面的专家,参考性不大

类似的观点《思考快与慢》也有提及

我认为更多的是要锻炼自己的思考习惯,思考和其它活动并无显著区别,依然遵循孰能生巧的定律

当我们经常思考习惯思考以后,也会形成大脑的“肌肉记忆”或者说“思考回路”从而降低后续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的思考成本

第二节 焦虑

观点:

作者认为人类的安全感来自独特的优势(能力、财富、权利、影响力)

将焦虑根据来源划分了几个类型:

  • 完成焦虑
    • 日程安排太满,每件事情都卡在 deadline 前。
    • 想做的事情太多,时间不够分配。每日例行事务太多,可支配时间少。被突发事件打乱节奏。
  • 定位焦虑
    • 看的目标太远,与自己所处阶段不匹配。
  • 选择焦虑
    • 面对多个选项时,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
  • 环境焦虑
    • 受外部环境影响大,归因多从外部找。
  • 难度焦虑
    • 面对需要长期耐心投入的任务,定力不足。

焦虑的根源:

急于求成,想做的事太多,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欲望与能力不匹配,想要的太多,能力又太少。

思考:

我认为独特的优势更多支撑起的是自信,安全感主要是来自于确定性

关于焦虑来源,可以进一步简化为两类:

一类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如:

将事情按照重要和紧急程度进行分类
对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尽可能不做
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交给他人去做
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通常是产生长期价值的投入)坚持去做
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优先去做

一类是对自身的认识不清晰产生,如:

目标不清晰导致的选择焦虑

第三节 耐心

观点:

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保持耐心,延迟满足。
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要克服天性训练耐心。
通过认知规律来增强耐心:

  1. 复利曲线

复利曲线

前期增长缓慢,但在拐点后会飞速增长

  1. 舒适区边缘

复利曲线

始终保持在舒适区边缘活动,既可以保证一定的挑战也不会打击信心

  1. 成长权重

成长权重

学习一定要经过思考和实践的沉淀才能有效的内化
如果不重视内层的改变量,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

  1. 平台期

平台期

处于平台期时,可能付出大量的努力也毫无进步,甚至可能会退步
这是正常规律,要注意调节情绪,不被平台期打击积极性

最佳策略:通过建立正反馈机制,让情绪脑和本能脑从解决困难中获得乐趣并上瘾

思考:

认知规律也是在消除未知,当我们能够认识到成长过程中会面对的困难时,就可以提前做好预期管理,从而减少焦虑

尽可能的降低自己维持耐心时的意志力损耗,一是通过认知规律管理预期,二是通过刻意练习养成习惯,三是改善环境削减环境中的干扰

第二章 潜意识

第一节 模糊

观点:

模糊是人生困扰之源,学习的目的是消除模糊

人们总是习惯在模糊区域打转,在舒适区兜圈,重复做已经掌握的事情,对真正的困难视而不见,这背后是受潜意识的支配,因为基因认为这样做耗能更低

受苦比解决问题来的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的简单。因为解决问题需要动脑,而受苦只需要陷在那里不动。

事情一旦变模糊,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

恐惧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货色,你躲避它,它就张牙舞爪,你正视它,它就原形毕露。

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

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思考:

我的观点是:

受苦的人并不一定是不想解决问题,而是面对了太多的不确定性,缺少对问题的认识,缺少对改变难度的认识,进而导致的主观能动性不足陷入恶性循环

想要打破循环也很简单,无条件的采取行动获取最直接的反馈,进而调整自己的认知和下一步行动,经过一轮正反馈冷启动后改变的阻力就会减弱许多

第二节 感性

观点:

一个人过了40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

潜意识的反应速度是极快的,而理性思考处理信息的速度极慢,这导致了“认知错位”,要善用潜意识,如:

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触发熔断,立即停止读书,然后围绕这个触发点进行思考对自己提问:

  • 为什么这个内容会让我有启发?
  • 这个启发点可以应用到哪三个场景?
  • 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先用感性的能力帮自己选择,再用理性的能力帮自己思考

“凭感觉”可以帮我们感知真正适合自己并需要的东西,让自己处于学习的“拉伸区”

目标是我们存放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捕捉感性的方法:

  • “最”字法,最触动自己的点
  • “总”字法,总是不自觉跳出的念头
  • 无意识的第一反应,需要刻意练习对第一反应的觉察
  • 梦境,(有点玄学)
  • 身体,生理和心理的不适是身体对环境的最直接反应
  • 直觉,直觉是潜意识对感性的一种反馈

思考:

人对自己认知到的任何事情负责,认知和年龄就像职级和年龄一样存在一定的匹配关系

第三章 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自身思考过程的思考

元认知

观点:

元认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行为,不至于迷失在生活的细节中,未来视角指导当下行动

通过冥想训练元认知

元认知需要不断的刻意练习

成长就是逐步掌握自我控制权的过程

元认知能力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模糊零容忍

思考:

元认知的训练可以通过和 AI 对话来进行,也可以看 AI 的深度思考过程来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与 AI 对话的过程也可以是修炼元认知的过程

关于“对模糊零容忍”,我的理解是:
当我们在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时很难做到事无巨细的清晰,甚至连阶段目标的清晰都难以保证
但是换一个角度,知道自己对什么的认识不够清晰,也是一种清晰
当我们有了一定方案/框架后还是要通过实践来进行验证,但是我们也要做好风险的对冲,控制获得认知的成本,不断消除模糊

第四章 专注力

“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专注力就是行动和思维的匹配度

要让思维使用专注在行动上,否则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焦虑

人会因为信息过载和欲望过到感到焦虑和痛苦

获取专注的方法:

  1. 明确目标
  2. 刻意练习
  3. 获得有效反馈
  4. 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的地努力

始终维持在拉伸区学习

“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者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

距离太远的事情我们通常都无法把握,无论它们是令人痛苦还是令人享受

做选择是一个极为耗能的事情,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很容易会被天性支配,去选择消遣和娱乐。
在有约束的环境下,我们反而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实

理想的状态是持续获取与自己当前能力相匹配的财富或自由。

费曼学习法,深度的学习,实践最重要

深度之下的广度才是有效的,浅学习和深度学习并不冲突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建立个人的知识体系,只有知识能够帮你做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思考:

与自己已有知识框架的关联度,也可以表达为接受能力,只有懂得每个名词背后具体的潜在信息,才能更好的接受新知识

个人成长的目的是判断和选择

我们要抓住能够触动我们的点,那才是我们的拉伸区,他人的知识再有道理也距离我们的需求太远。

复盘每日触动自己的点

当时很受触动,但需要用的时候完全想不起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说明它们离我们的真实需求很远,所以放弃也罢。

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发生真实改变

关于打卡

打卡不代表任务完成

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打卡心态的特性: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

用记录代替打卡

设置下限,不设上限

反馈

无反馈不学习

痛苦也是一种反馈

所有的痛苦都是我们成长的提示,无论身体不适、情绪低落还是学业落后、事业受挫,痛苦说明有问题出现。

休息

主动休息,将精力维持在高效范围

休息

极度专注 + 主动休息,如此反复

番茄时钟法

效果 = 输入速度 * 效率
效率 = 精力 / 时间
精力 = 恢复 - 损耗

第六章 行动力

增强回路,最初的选择会影响行为自动增强的方向。
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是看手机信息,注意力很容易会被有趣好玩的信息吸引,之后每次点击都会产生更强的点击欲望,回路不断增强

在初始阶段,强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一旦进入正向的增强回路,便能拥有强大的行动力——这正是增强自制力、提升行动力的秘密。

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把目标细化、具体化

把目标写下来,会让脑子变得更清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可能就体现在这一点点的差距上

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心中有数,而不是严格地按计划执行

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只要道理正确,就别在乎太多,带着不计得失的心态向前走,你会发现目标越来越清晰

当我们绞尽脑汁都想不清楚时,就先依据前人的假设行动起来

思考很重要,但是光想不做,贻害无穷

因为付出的努力必须达到某种程度才能影响一个体系,而努力程度低于这个阈值时,行动就会收效甚微。

行动力

有理有据的假设是进步的开始,有理有据的假设可以确保方向的正确,方向正确后可以通过实践来不断矫正目标

知行合一,知道没做等于不知道

认知学习时,知道就会产的正反馈,而这会导致误以为自己完成了对认知的掌握,进而导致实践的缺失

认知学习

把认知当做技能,知道或想通一个道理时,不要高兴得太早,想想后面还要做大量的练习,这样就不浮躁了。

认知也需要刻意练习

懂百点不如改变一点

第七章 情绪力

贫困造成的(耐心、长远规划、行动力、注意力等)稀缺俘获了人们的注意力,进而降低了人们的心智带宽

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被某一巨大的事物吸引,我们就有可能进入稀缺状态

急于求成,焦虑从生

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

行动力和脑中想法的数量成反比

总有一个更好的视角

运动有助于提升体内的多巴胺水平,多巴胺对于创意和多角度思考都很重要

第八章 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关于早起

要提前想好早起要做的具体事项,如:学习哪些内容,跑步多少分钟。只有目标清晰起床才不会犹豫

明确哪些情况可以不早起

关于读书

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

写作:费曼学习法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阅读过程中获得的观点和思考,并形成输出

运动

运动可以激活人体细胞,刺激神经元生长

运动后的 1~2 小时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复杂脑力活动,有助于神经元生长

最后更新:2025-07-27 11:45 星期日
备案号:鲁ICP备2024058644号